2012年,Tandy成為了非法盜獵者追逐犀牛角的目標。在那次慘絕人寰的襲擊中,盜獵者用電鋸殘忍地鋸下了她的犀牛角,傷口深及頭骨,造成嚴重的創傷。僥倖被發現,獸醫團隊和野生動物保護組織迅速進行救援,展開了與死神的搏鬥。
在遭受如此嚴重的創傷,Tandy竟奇跡般地存活下來。雖然她的鼻樑嚴重受損,傷口暴露在外,面臨極高的感染風險,但專業團隊採用了抗生素敷料對傷口進行覆蓋,並借助3D列印技術和生物材料修復受損的鼻骨。經歷了近兩年的難以癒合心理和身體創傷後,Tandy逐漸適應了沒有犀牛角的生活,並成功繁育了三頭後代。她的康復不僅象徵著希望與韌性,更激勵了無數致力於野生動物保護的工作者,同時也引發了全球對犀牛偷獵危機的廣泛關注。然而,同一保護區內的其他三頭犀牛卻未能逃脫盜獵者的殘酷命運,相繼死亡。此後,南非政府與私人保護區紛紛加強了反盜獵巡邏,利用無人機和先進追蹤技術,致力於為犀牛提供更安全的生存環境。
|
|
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,國內六福村野生動物園中的白犀牛生活在一個全方位保護的環境中。在這裡,二十幾隻犀牛,由專業的動物護理團隊提供全面的營養、醫療和心理健康照顧。遊客不僅可以近距離觀察和瞭解犀牛,增強保育意識,甚至還有機會將犀牛輸出至日本參加保育與教育。這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,生動地展示了犀牛在野外與人工保護下截然不同的命運。
Tandy代表了瀕危動物在偷獵、傷害與掙扎求生的故事,她的康復和繁育象徵著希望,也提醒世人偷獵的殘酷。六福村的犀牛是人類保護與教育的成功案例,同時也向世人傳遞一個重要資訊,只要人類努力,瀕危物種仍然有希望延續。
撰文/ 劉振軒
個人經歷
• 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校區比較病理學博士
• 前中華民國獸醫學會及台灣省畜牧獸醫學會理事長
• 前台大獸醫專業學院教授兼院長及台大動物醫院院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