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告資訊

News & Events

味覺之旅 「零距離」觀察馬來熊吃蜂蜜

「來到動物園其實不久,但在觀察、研究和設計行豐的路上,與動物們越來越靠近,我發現能把屬於馬來熊最原始的本能,在我最大的能力範圍中還給牠,是件很開心的事。」保育員千霈說道。

由台灣動物園暨水族館協會TAZA所舉辦今年的行豐競賽已落幕,《動物行為豐富化》案例分享來到第2單元,一起來看看在行豐競賽中榮獲第3名的「馬來熊舔食器」,臺北市立動物園的保育員如何運用廢棄材料再利用?幫助動物減少刻板行為、激發自然本能!

 設計靈感 
仿自然環境 漸進式完善行豐設備

首先,來了解一下馬來熊!牠是現存體型最小的熊,為了覓食會咬或用爪挖開樹洞,再利用長約20~25公分的舌頭取食,如蜂蜜、蜂臘或蛹。

為了增加馬來熊運用舌頭舔食的自然行為,歷時3個月進行籌備與設計,以觸覺、嗅覺2種感官延伸,運用廢棄物再利用,像是回收門板、PVC水管等材料,製作出「馬來熊舔食器」。

在設施設計上,製作團隊考量了以下幾個核心原則:

      1️⃣符合自然行為:設備需模擬野外環境,使動物能展現原有的覓食與探索行為。
      2️⃣安全性:由於馬來熊咬合力強,設施必須避免誤食風險,確保材料堅固耐用。
      3️⃣環保與重複利用:為減少浪費,選擇耐用、可再利用、好清潔的材料,而非容易吸水發霉的木材。
      4️⃣易於架設與操作:設施應便於在展場中設置,並可靈活搭配食物獎勵。

馬來熊舔食器的製作方式,是將L形回收水管固定於門板上,將固體食物或是裝有液體的奶瓶等放置到水管中。除了基本的架構外,設計行豐設施時還有一個困難之處,臺北市立動物園保育員楊千霈分享,因為要考量到個體伸出舌頭可達最長的長度,必須不斷觀察馬來熊的使用狀況,再去調整水管長度,避免馬來熊因無法食用,而喪失使用意願。


圖/將L形回收水管固定於門板,再將其架設在鐵欄上。(圖片提供=臺北市立動物園

 動物反應 
馬來熊特愛蜂蜜 可以為了蜂蜜動起來!

此次行豐設施的目標實施動物,是飼養在熱帶雨林區的「熊霸」和「小熊妹」2隻馬來熊。楊千霈說明,其實這次特別針對熊科動物容易產生的刻板行為發想,如舔毛、舔地板等,進而設計出模擬野外環境中舔舐縫隙的設施,希望能幫助兩隻馬來熊減少刻板行為,並刺激自然本能。

此次測試中,雄性個體(熊霸)耐心較低,僅探索約20分鐘便放棄;而雌性個體(小熊妹)則較有耐心,能持續使用設備長達30分鐘以上。因無法完全控制馬來熊的使用方式,所以會經由添加更具吸引力的零食,如蜂蜜水,逐步引導馬來熊使用並適應新設備。


圖/將L形回收水管固定於門板,再將其架設在鐵欄上。(圖片提供=臺北市立動物園

 未來展望 
跨物種應用 只要換成透明管子就有其他變化

由於馬來熊舔食器體積較大且重,因此未來有計劃將其分隔,並設置於獸舍各處,讓牠們的活動範圍能更廣。

經過實測,設施除了可以提供馬來熊使用未來也考慮將此設計運用在其他動物,如食蟻獸、靈長類等。針對不同物種的需求與習性,增加樹枝或其他元素,鼓勵動物使用舌頭舔舐、四肢挖掘食物或是任何物件,如石頭、樹枝等可讓 動物玩。

此外,若展場條件允許,還可設置透明管道,不僅有助於觀察馬來熊的舌頭活動,還能增強遊客的互動體驗。


圖/馬來熊因受到鐵欄影響,需要換不同角度食用乾糧,對牠來說是種挑戰。(圖片提供=臺北市立動物園

 

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隱私條款 關閉

Go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