零成本創意行豐|
石頭操弄創造探索的興趣
若以傳統動物行為豐富化的概念,大多會運用「食物」引發動物的興趣,進而引導動物使用行豐物件。而臺北動物園在研究相關文獻後,發現獼猴在自然環境中有玩石頭的行為,也稱作石頭操弄(stone handling)中的對物遊戲(object play),成為這次設計行豐設施的靈感核心。羅諠憶區長說明,對於生活在野外的動物來說,牠們會以「覓食」作為生活的重心,因此以「玩」為目的的遊戲行為,而非有覓食的自然行為相當少見,因此目前推斷石頭操弄既是本能亦是學習行為。
常見的設施如浮球或PVC管等多數以隱藏食物為主,對於老年動物來說,遊戲的吸引力較低,且因為行豐設施中放的食物是使用日糧依比例分配,而台灣獼猴相當聰明,當設施挑戰性過高時,牠們會因為有固定的餵食而放棄探索。此外,台灣獼猴之間的社群地位相當明顯,若以食物作為使用行豐的誘因,常常會使地位較低的個體有取食不足的狀況。
羅諠憶區長分享,所以我們將創意設計、環境保護與永續發展等元素融合,設計過程耗時約1.5個月,運用零成本且更符合自然環境中會出現的素材:石頭,規格挑選介於5~6公分的大小,避免因過小物件讓動物有不小心誤吞食,或是太大導致獼猴把玩時砸傷,甚至扔擲造成遊客受傷等風險。
圖/ 由左至右,分別是一般石頭、有味道的石頭、有顏色的石頭。(圖片提供=臺北市立動物園)
「石」尚玩家|
用味覺、視覺抓住獼猴的心
圖/ 台灣獼猴進行複雜行為中的「磨擦」,會將石頭放置地面或手上磨擦。(圖片提供=臺北市立動物園)
獼猴等靈長類動物會以手、口、腳,有時搭配其他物體對石頭做出各種動作,目前研究已明確定義出46種石頭操弄動作,並可分為簡單行為(如撿起、攜帶、取食)與複雜行為(如磨擦、搓揉、放在嘴裡滾動)。置入展場的石頭分別為,一般石頭、有味道的石頭(如將石頭染上有甜味的黑糖、鹹味的鹽巴、酸味的檸檬酸)以及有顏色的石頭,欲以感官刺激促進獼猴對石頭操弄的本能和學習行為。以有顏色的石頭為例,考量獼猴和人類一樣具有三色視覺,因此將石頭以食用色素染上紅、黃、藍、橘、紫、綠色進行測試。
在行豐置入後,雖未顯著增加動物的活動量,但能促使牠們有意願探索展場中較少去的區域。羅諠憶區長再分享,尤其對於老年獼猴來說,大多常見牠們不是在打盹就是在發呆,只有接近餵食時間才會變得活躍,並在保育員出入口等待。因此在行豐置入後,有助減少動物停滯在出入口。更有趣的是,甚至會有個體一次性將多顆石頭抱到角落把玩,如果有其他同類接近,牠便會表現出緊戒心,將石頭視為己物再次搬走,觀察後發現獼猴們對「有味道的石頭」表現出更高的興趣。
圖/ 【左圖】將手中的石頭丟擲至水中,或是丟到地面讓它滾動。【右圖】把有味道的石頭放到嘴裡含著玩,宛若棒棒糖。(圖片提供=臺北市立動物園)
動物園高齡化挑戰|
用行豐月曆照顧老年動物身心健康
由於邁入中老年化的獼猴較容易失去對任何事物的新鮮感,所以接下來臺北動物園會開發「行豐月曆」,將一般石頭、有味道的石頭、有顏色的石頭與無置入石頭,4種類別進行排列組合,讓保育員可以根據動物的狀況與需求,調整石頭的種類與放置時間。進一步,還可以嘗試將石頭與葉子、樹枝結合增加感官刺激,並計畫將石頭放入球內,創造更多變化,從而延長動物的新鮮感。
除了提升動物福祉、深化行豐外,動物園動物老化是當前動物園管理中重要的議題,特別是針對老年動物的健康照顧,如骨骼狀況不佳或消化吸收能力下降,也會需要進行展場棲架調整等,更希望藉由行豐置入後,能為中老年獼猴的生活帶來不一樣的變化,有利於提升身心健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