草鴞是一種夜行性的貓頭鷹,棲息於開闊草生地及農業區域,主要以小型哺乳類為食,對於控制鼠類數量和減少農業損害具重要的生態功能。然而,草鴞因棲地開發、人類活動干擾、不當用藥及防鳥網誤捕等威脅,面臨嚴峻的生存危機,加上其偏好於地面築巢,容易受到遊蕩犬隻攻擊,族群數量大幅下降,並已被列為《野生動物保育法》中的瀕臨絕種保育類野生動物。
過去,草鴞於臺中、南投、彰化及雲林等中部地區的淺山丘陵和農田環境中活躍,然而近數十年來,隨著人口發展與棲地減少,草鴞的活動紀錄急劇下降。不過,近期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南投分署的生態調查中發現,在濁水溪下游利用錄音機收集環境聲源的方式成功掌握數量稀少、行蹤成謎的草鴞出現的位置。而初步成果顯示,濁水溪下游至出海口的6個地點為草鴞頻繁活動的熱區,並於濁水溪出海口全年均有其活動記錄。
南投分署分署長李政賢提到,南投分署自2018年起配合國土生態保育綠色網絡建置計畫,積極推動彰雲海岸濕地保育軸帶的發展,並將草鴞列為關注重點物種之一,未來將持續透過調查掌握重點區域草鴞的活動情況,並結合跨部門資源,推動友善野生動物棲息地的維護與營造,期望達成生物保育多樣性與人類共生共榮的長遠目標。
(資料來源: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南投分署)
公告資訊
News & Events
睽違10年!台灣本土環境保育有成 終於再見草鴞蹤跡
Jan. 17. 2025